我們將探討三種可能在未來主導市場的「驅動力」及情景:一、「長期走低」格局持續;二、「興盛的20年代(roaring 20s)」,經濟增長加速,通膨及利率溫和上升;三、「輕度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lite)」,通膨偏熱,需大幅上調利率,增長將受抑制。

我們認為,積極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將對前述情景發揮巨大作用,長期而言有利於風險資產,有鑑於此,長期投資者應保持親風險立場、持續保持投資。我們看好小型股、金融股、能源股、大宗商品及新興市場,並相對高評級債券看好美國高收益債券*及優先貸款。
同時,股市今年經歷強勁的開局表現後,許多利多消息已反映在價格上,我們正進入一個股市上行阻力較大的時期,並預期市場波動將加劇,而近月市況亦表明,隨著經濟從疫情中逐漸復甦,市場可望出現明顯的輪動行情。

情景一:「長期走低(lower for longer)」

實際上,在疫情爆發前,此格局就難以打破,儘管實行十多年的寬鬆貨幣政策,但通膨一直未能持續超過2%。直至目前,此情景背後的多項關鍵因素依然完好,甚至某些因素受疫情而獲得強化:持續往服務業轉移(更低的增長預期)、科技的影響力(「輕資本」的商業模式;「數位化」可降低成本及通膨空間)、財富及收入不平等、人口熟齡化、債務壓力等。

「長期走低」:對股票及信用債均有利,成長股在此情景下表現可望優於價值股。

情景二:「興盛的20年代(roaring 20s)」

對經濟重啟的樂觀情緒、參照1918-20年大流感情況,增長、通膨及利率三者連袂上升的「興盛的20年代」可能重現。

以下催化因素可能強化此情景:2%的平均通膨目標(美國聯準會樂見通膨在一段時期內高於目標水準,以彌補以往的過低通膨)、財政政策新觀念(市場不若從前因預算赤字及政府債務佔GDP比重升高而受重擊)、永續發展及綠能科技已成各國政策重點、提高生產力的科技發展持續(如電子商務、遠距醫療等)。

「興盛的20年代」:高增長及高通膨,可能有利於股票,特別是金融股,因更高的利率及更陡峭的收益率曲線可提振金融業的獲利能力;能源及材料類股亦受益於對大宗商品的需求增加;成長股可能受折現率提高而表現落後;但不利於債券,較高的GDP增長及通膨推升了收益率,最高評級債券的回報可能為負,而較低評級債券可能受益於高增長、低違約率的環境,並抵銷掉利率升高所帶來的負面效果。

情景三:「輕度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lite)」

隨著大規模貨幣及財政刺激政策的實施,經濟增長十分強勁,但伴隨的是經濟過熱、高通膨比預期更久的可能情況。在此情景下,聯準會將被迫大幅提高利率,導致增長大幅放緩,甚至出現衰退現象。

觀察重點:財政擴張能否帶動生產力提高(美國財政刺激政策是否能比1990年代的日本更成功仍待觀察)、工資通膨是否再現(可能導致企業將增加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通膨預期是否失控(通膨是否將長時間超過2%)、資源是否重新定價(永續發展的趨勢下亦可能造成通膨壓力)。

「輕度的停滯性通膨」:對股票及債券皆不利。

資產配置

我們認為,再通膨交易可望有進一步上行空間,並在收益率上升的環境下,價值股有望跑贏成長股,故看好金融股及能源股的後續表現。同時我們建議為結構性增長做好準備,因為長期獲利前景依然未變,投資者可持續佈局於未來十年的長線贏家題材,包括5G+、金融科技、綠色科技、醫療科技等主題。固定收益方面,因預期無風險利率在可預見的未來將低於通膨率,故我們看好美國高收益債券*及亞洲高收益債券*、看淡投資級債券。

*由於高收益債券之信用評等未達投資等級或未經信用評等,且對利率變動的敏感度甚高,故可能會因利率上升、市場流動性下降,或債券發行機構違約不支付本金、利息或破產而蒙受虧損。投資人應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