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技股估值偏高,但未達泡沫水準

    • 9月3日,納斯達克指數單日重挫4.96%、4日續跌1.27%、8日再度下跌4.11%,該指數於9月2日觸及高點後,短短3個交易日跌幅近10%。此波跌勢引發投資者疑問:現在是否到了該減碼科技股的時候?然而,我們認為這並不意味著科技股將再度面臨類似今年3月那時的下跌行情。
    • 若以納斯達克指數作為參照,目前科技股的估值仍遠低於1990年代網路泡沫高峰期的水準,當時股價的本益比曾升至70倍以上。我們認為就未來現金流及折現率角度來看,科技股的估值相較於其他類股應是合理的。

    2. 選擇權交易助長漲勢亦加深跌勢

    • 股市自3月低點以來的反彈,多集中於少數幾家大型科技龍頭公司。近期有大型機構及散戶的買盤,從買入現股轉為買入特定個股的價外買權;一般而言,選擇權交易通常不會主導資金流向,但在過去一個月,這些科技股的單日股票買權交易量已較正常承平期間暴增了5至10倍。
    • 買入買權的風險僅限於買方付出的權利金,但賣出買權的交易商則面臨壓力;交易商為了對沖手上的價格曝險,上漲時需要買入股票、下跌時則要賣出股票;也就是說,交易商為了因應手中選擇權部位所做的調節動作,很可能加劇市場價格波動。

    3. 修正賣壓不一定是反彈結束的訊號

    • 各經濟體正處於復甦的早期階段,同時各國央行亦繼續維持極低利率及資產購買計劃來支撐市場,故我們傾向於將此次跌勢視為週期中段的拉回,而不是反彈的結束。過去5年來,我們已見全球科技股多次回跌,從高點到低點的跌幅約10-12%,但隨後的6個月內多出現逾20%的強勁反彈。
    • 假設此次情況類似,則全球科技股未來12個月的預期本益比將升至近25倍的水準,儘管並不算低,但若考量未來12個月科技公司的預估獲利增長可望達20%以上,則上述估值水準仍是合理的。
    • 我們在3月時已知,投資紀律尤其重要,股價的反彈速度可跟急跌速度媲美,現金購買力將持續下滑,故需重新評估現金在投資組合中的比例。投資者可考慮:一、多元分散(如5G、中國新經濟或醫療科技);二、分批買進(訂好時間表並確實執行);三、下檔保護(黃金,低利率環境下持有的機會成本低,金價尚有上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