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大的氣候協議可能將待11月的聯合國大會才可望達成

11月初將舉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這是自《巴黎協定》簽署以來,國家層面的最大氣候行動論壇。我們認為,制定新排放行動的國家可能留待「主舞臺」上公佈其計畫。倘若屆時有任何主要排放國兩手空空、沒有準備任何新的承諾,反而會讓人感到意外。美國氣候特使克里的訪問,更有可能是為了就COP26的合作協議細節進行磋商,而不是預先達成雙邊協定項目。

中國政府一直在採取措施控制排放。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致力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而在2030年前達成「碳達峰(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加,達到峰值之後就逐漸下降)」的目標。浙江省作為「共同富裕」的示範區,推行的試點計畫有可能進一步推廣至全國,儘管「共同富裕」的重點是減少不平等程度,但涵蓋了與環境相關的內容,包括:環保創新、合規監督機制與各類環境權益交易市場的創設,該戰略還列出了省級「碳達峰」目標。

二、全球各地的民間投資持續增加

雖然政府的新支持措施有限,但美國去年的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到創紀錄的17,000兆瓦(megawatts),而在美國的所有新增發電產能中,可再生能源占80%。根據國際能源署最新的可再生能源市場報告,202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裝機容量比前一年增長45%,達到280千兆瓦(gigawatts),創下自1999年以來的最大年度增量。

來自民間的私人資本在項目融資方面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根據全球可持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8月份報告,目前全球可持續投資的資產規模超過35兆美元,約佔機構資金總額的36%。

三、消費者偏好正引領企業轉向低碳排的產品和服務

人們對氣候變遷的關注日益增加,使得大眾對節能交通及運輸的需求逐漸上升。隨著經濟狀況改善,綠能產品能夠在沒有補貼的情況下取代碳密集型產品,中國逐步取消了電動車補貼政策就彰顯此點。

國際能源署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電動汽車總銷量為317萬輛,約是2015年682,845輛的近5倍銷量。我們最近上調了對全球電動車銷量的預測,預計時至2025年電動車銷量將佔全球汽車銷量的25%,到2030年將上看60-70%。

消費者日益青睞對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選擇也持續推動食物生產的創新方向,食物生產約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四分之一。這促進了眾多創新技術,其中之一是植物肉等肉類替代品的快速增長趨勢。

投資想法

我們相信,在今年11月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期間,投資者將看到各國政府和民間部門在解決排放問題上取得持續進展。我們認為,減碳(decarbonization)已是大勢所趨,不會因中美緊張關係而受影響;展望未來數月,綠能科技廠商的零件供應商以及為綠能科技提供支持的賦能技術,存在著可觀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