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對科技公司的審查主要聚焦在反壟斷、數據隱私等一系列問題,而最新發佈的《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雙減”)明確規定,所有學科類培訓機構必須轉型為「非營利」機構,這實際上禁止了對該行業的資本化運作。此外,政策還規定外資不得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並需做好培訓的廣告管控。

以下是我們解答近期常被問及的問題,希望幫助投資者安渡監管的不確定時期:

一、其他行業是否也將被迫轉型成非營利性質?

我們並不這麼認為。

我們的觀點是,中國政府對校外培訓行業的整治與最近對新經濟領域的監管行動有所不同。中國政府強調教育屬於公益性質,我們認為,整頓課輔行業是政府為了降低學齡兒童家長的經濟負擔、減少不利於家庭多養育孩子的因素而採取的措施。

對於科技行業,中國政府仍將重點放在科技自主創新和全球科技主導地位的長期目標上。因此,我們認為政府不會把互聯網等領域變成非營利性。即使我們認為房地產和醫療等社會敏感行業仍將存在監管風險,但不預期政府會將這些行業轉為非營利性質。

二、加強監管的行動是否已完成?

還沒有。

中國央行和政府高層決策者日前曾警示,將繼續對某些行業進行監管。中國可能還會對某些新經濟領域,以及房地產和醫療等行業進一步祭出限制措施。

從過去12個月的各項指導意見和規定來看,我們認為,中國對線上叫車、食品外賣、電子商務、金融科技等領域的監管已與其他國家看齊,甚至比其他國家更嚴格。而在數據隱私與安全領域,中國監管仍落後於發達市場;如果在這些領域實施更嚴格的監管,可能將影響到計畫中的客戶數據變現。

至於被視為與人民福祉密切相關的房地產行業,我們的基準情景觀點是:從現在到年底,中國政府將繼續透過收緊房地產相關融資政策來抑制房價和地價的漲幅,尤其是在金融體系流動性仍較為充裕的背景下。另在醫療保健行業,我們預計,今年內該行業的政策風險不會明顯上升,但政府有可能對醫療耗材和設備行業進行更嚴格的價格管制,這有可能導致類股的估值下調。

三、海外中國股票還有投資機會?

海外中國股票正在計入風險溢價的上升,且短期內將會維持此狀況。不過,我們認為未來的回報將由企業獲利增長所推動,主要來自於週期性和價值型行業。我們建議投資者在這些行業中精選獲利前景看好且監管風險較小的股票。我們青睞耐用消費品和服務、能源和綠色科技類股。

投資想法及結語

儘管我們仍然看好中國股票的中期獲利和估值前景,但短期內監管風險將令其承壓。我們目前對中國股票持中性觀點。在近期股價下跌之後,投資者應該對投資組合中的中國部位進行全面審視。對中國配置不足的投資者,可以考慮利用近期股市回跌的機會,投資我們青睞的中國相關行業和主題。而投資部位過於集中的投資者,我們建議可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的調整,並加強風險部位的防禦性,或將風險部位分散至亞洲其他地區、美國或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