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審視供應鏈

全球供應鏈縱橫交錯,龐大的運輸、製造和分銷網路使得各個國家緊密相連。儘管強勁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曾經是重要的成功因素,但在企業設法避免受貿易摩擦衝擊的現今,這已成為企業的一大顧慮。因此,全球企業正重新審視其供應鏈策略。

中國-關稅上調加快了現有趨勢

美國上調對中國關稅,促使中國供應鏈中的部份企業開始尋求新的機會。今年中國出口在美國所佔的比重下降2.3個百分點,主要在機械、技術設備、化工及相關產品上。隨著中國向高附加值產品攀升,這一降幅還將進一步擴大。

在中美貿易摩擦爆發前,勞動力市場萎縮、成本上升和勞動生產力趨緊被認為是供應鏈轉離中國的重要原因。因此,貿易緊張局勢只是加速了這種長期的結構性趨勢,而不是引發了此一趨勢。不過,中國工業基礎並未出現空洞化跡象,因目前的供應鏈主要針對國內和非美國市場。

東南亞-2019年外國直接投資增長停滯

儘管部份電子產品供應鏈持續從中國內地轉向臺灣等其他市場,但東南亞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增長在2019年幾乎停滯。作為亞洲產業遷移的主要受益者,越南的情況帶來一定的啟示。

儘管繼2018年強勁增長後,越南的FDI仍保持溫和正增長,但由於產能限制日益加大,流入該國的FDI可能有所下降。此外,由於較高的貿易不確定性導致全球需求疲弱,再加上低端製成品的利潤較低,企業的地區計畫可能受阻。

生產轉移為何耗時長久?

生產線遷移需要時間,其他因素也會延遲這一進程。基礎設施不足且物流成本高是東南亞和印度面臨的一大難題。如上文所述,在越南等受歡迎的製造業基地中,勞動力和土地方面的產能限制正在加劇。此外,雖然廉價勞動力極具吸引力,特別是對勞動密集型行業來說,但良好的基礎設施、高效的物流、稅收優惠、資本品和原材料進口關稅可能更加重要。

瑞銀Evidence Lab對200家在中國內地有出口業務的企業開展了調查,結果顯示這些企業在近期內首選將生產遷移至香港、日本、臺灣和韓國-這些市場的基礎設施良好,高技能員工成本高於中國內地。

中國的自動化和科技供應鏈將擴大

位於價值鏈較高端的行業更依賴自動化和準時的生產流程,而不是勞動力。因此,員工薪資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因素。隨著中國致力於在半導體等高價值科技產品上達到自給自足,並加大對這一領域的投資,低端製造業應會逐漸轉離該國。中國向高附加值製造業的轉變,已經帶動日本向中國銷售的自動化設備增加。

多元化投資機會

從投資角度出發,供應鏈調整意味著資本支出增加,研發支出上升,以及企業加速向自動化轉型。對於投資者而言,擁有先進的本地生產和採購的企業將成為贏家。

在主題方面,我們認為那些與長期投資主題(如「賦能技術」、「智慧出行」和「自動化與機器人」)相關的企業將從中受益。鑒於亞洲基建投資增加,我們建議佈局於多元化的新興市場交通基礎設施股票。

追蹤我們的LINE官方帳號:https://bit.ly/2JWDC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