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觀點:中國醫療保健領域的最新近況?
最近,我們跟中國醫療保健領域的各家公司,召開了多次面對面會議,以下是重點與投資心得:
2023年稍早,我們前往中國的幾個都市,拜訪了幾個醫療保健產業的公司;我們的參訪結論,則是這個產業具備穩健成長的潛力,面對全球市場亦富競爭力。
先進的醫療科技
先進的醫療科技
興建全新公共建設,兼具智能與創新特質,業已成為中國優先的發展考量,這樣的承諾也推動了醫療器材與設備的市場需求。政府所採購的科學、科技服務與設備,則是優先考量了中國自行製造、供應的項目,這點大幅提振了國內的生產部門。依據病種分值付費 (DIP) 與疾病診斷相關組 (DRG) 等健康給付與撥款政策,嘉惠了中國的醫療設備製造事業。
因此,我們見證了更多一級醫院更廣泛採用國產醫療設備,過去這部分長年由外國品牌所佔有。
環境改善提升特定領域
環境改善提升特定領域
除了先進的醫療設備製造公司,醫療服務的實體部門,諸如醫院與藥局,在後疫情時代裡也站穩腳跟、經營順暢。
各地民眾紛紛湧入醫院回診。根據主要公立醫院的抽樣數據,2023年2 月份的患者流入比前個月增加了 20%,北京以及上海各家醫療院所,單月銷售營收數字相較於去年封城防疫期間,業已翻倍。私營醫院也出現了類似的趨勢,越來越多患者前往眼科醫院和傳統中醫醫院 (TCM) 求診。同時我們預期,藥品需求終將正常化,最終勢必嘉惠製藥公司。
2022年底感冒藥搶購潮與囤貨潮期間,零售藥局的表現優於線上平台,反映了醫療保健供應鏈當中,後者的取得管道較為受限。當時的零售藥局更有能力滿足並供應市場需求,強化並鞏固了自身的消費客群關係。隨著中國解封,他們挾帶著盈餘強勁的潛力,展開新一輪擴張;同樣地,對於飽受長新冠與再確診之苦的患者,零售藥局亦已做好準備,滿足相關需求。
傳統中醫藥品的店頭銷售,則不受到訂價規範的限制,有機會搭上政策助力而獲利,此外政府長年以來都很重視傳統中醫發展。多數的傳統中藥頂尖品牌均為國家持有,其產品的有效性經過悠久歷史的認證,品牌商譽強大。我們也認為,潛在的國有企業 (SOE) 改革,與中醫中藥獎勵方案的推動,將會進一步提升效率,優化營運。
風險與挑戰
風險與挑戰
縱使在產業裡不乏多樣亮點,風險依然存在。企業信心在中國解封過後確實有所提升,但在我們參訪期間,確實也有部分醫療保健業者仍在觀望,對於資本支出十分謹慎。中美兩強間的緊張對峙,則是另一隱憂。中國的醫療保健公司,正在新興市場主動探索機會,包括東南亞友邦以及拉丁美洲國家。
固然也有人討論著中國境內的新冠再確診危機,我們認為後續疫情大致控管良好,這不僅是因為氣溫回暖,而是因為大多數民眾歷經先前染疫已有抗體,逐漸建立起對抗不同變異株的免疫系統,免於重症風險。
此外,中國當局的準備,似乎比之前更加萬全。例如,政府已核准首款國產 mRNA 疫苗,以及數種中國製抗病毒藥物,這正是國家政策堅定支持研發 (R&D) 活動的成果。
中國也正在尖端科技上取得進展,諸如小干擾核糖核酸 (siRNA) 等;這項分子生物學上的重要進展,可供調節基因表現,有望用於肝炎、腎臟疾病、甚至是癌症治療等。
中國在 mRNA 的成功斬獲,不僅彰顯了強大的研發能力,在我們看來也證明了優質中國企業能與全球頂尖生技公司相抗衡。
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值得關注的新趨勢
近幾個月以來,生成式人工智慧 (AI) 化為新的亮點,在醫療界也有潛在的商業應用契機。多家公司已利用 AI 協助新藥探索、AI 支援的診療決策輔助系統也確立一定成果,在我們看來,後者反映了疾病診斷與治療的準確度及效率仍有機會再提升。
而在網際網路醫療保健方面,縱使在過往多年裡持續享有政策支援,相關企業始終缺乏永續的經營模式。不過,中國的藥局給付管理 (PBM) 公司,則是這當中的例外。在政府的醫療支付系統改革之下,PBM 公司同時攜手製藥企業、醫院、藥局及商業醫療保險業者,協助有效控管醫療支出。借重 PBM,就能減輕預算壓力,同時確保政府毋須繼續獨自扮演中介的角色。
投資產業龍頭
投資產業龍頭
縱使股市環境歷經波動,部分中國公司的強勁競爭優勢,促使我們有信心繼續長期投資;對於醫療保健公司,更是如此。這些公司不僅因應各種極端挑戰作出調整,更持續投入技術與研發,我們將繼續關注產業龍頭以及各家優質醫療保健公司,追蹤他們邁向全球領先地位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