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大事做對」,這是前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暨美軍駐阿富汗指揮官大衛·彼得雷烏斯(David Petraeus)近期與我們客戶會談時,提及的策略重要性,這是擲地有聲的觀點,只不過,儘管沒人有所異議,但付諸實現並非易事。

你必須先知道什麼是「大事」,然後在著手規劃及落實計畫前,你也必須知道「做對」這事的勝率有多少。

在多頭牛市歷時多年後,許多客戶殷切詢問「何時是退場好時機」,甚至有人早已撤離股市。雖然市場時點確實是件「大事」,但若我們進一步思索,就財富保值及增值的角度來看,這些客戶是否真採取了最有效的做法?

如果說,你有一個能夠預知未來的水晶球,100%確定牛市將在未來12個月內告終,那你會怎麼做?「預見未來」的你是否能比「買進並持有」的投資人更勝一籌、獲取更傲人的投報率?

市場總在轉折點附近震盪起伏,過早拋股出場恐怕將付出高昂代價。

自1928年以來,牛市最後一年的投報率平均為22%,熊市的平均年化回檔跌幅為30%,牛市第一年的平均漲幅高達40%。假設自1936年以來,有一名「擇時交易」能力突出的投資人,總能在市場見頂前10個月賣出股票,並在市場觸底後10個月買回股票,但他最終結算的投報率(即使不計稅負及交易成本)仍不及「什麼都沒做」的「買進並持有」投資人。

金融週期的循環過程中,我們認為「擇時」並非投資人該嘗試的「大事」,判斷市場時點的風險很高、易於出錯,而從長期來看,「持續投資」的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