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6 月當英國就脫離歐盟舉行表決時,24 歲以下的投票人士有 70%支持留歐、而65 歲或以上的投票人士有40%支持留歐。英國廣播公司 (BBC) 三年後的一項調查顯示,年輕一輩和老一輩比率不均的情況持續。從數據看來,如果明天再舉行全民表決(儘管可能性非常低),投票支持留歐的人當中仍會以年輕人較多。

在表決一項會影響國家未來數十年的問題時,將所有合資格的選民不分年齡,一視同仁是否公平?至少有人曾在 2016 年表決舉行過後提出此問題,因為脫歐對英國經濟產生的影響不是短期而是長遠。隨著歐洲議會選舉在即,又再次掀起「是否所有人應該擁有相同的投票權」的討論。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索洛(Robert Solow)說:「我看不到有甚麼方法去剝奪老一輩人的影響力。如果他們具有智慧、有子女,他們會懂得聆聽別人的需要。不過,在民主社會要糾正這點並不容易。」

我看不到有甚麼方法去剝奪老一輩人的影響力。
– 索洛

索洛繼續說:「民主的重點是一人一票,民主就是這樣。如果這是弊端,便是民主的缺陷之一。」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奧利弗·哈特(Oliver Hart)卻不那麼肯定。他說:「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的,民主是一人一票,但不一定要這樣。年輕一輩會面對未來日子更久,或許應該讓他們投多過一票。」

他承認這個構思只不過是心理遊戲。不過,他認為脫歐是反映制度缺陷的好例子。他解釋:「有證據顯示人們其實不知道他們投票支持的是甚麽。」谷歌數據顯示投票舉行過後,在英國有關『甚麼是歐盟』和『甚麼是脫歐』的搜尋攀升。

如果人民無法掌握其選擇的複雜性、甚或更糟的是他們獲得的資訊充斥著假消息,政府應否由民眾作主? 不少報章(例如《衛報》)在脫歐公投舉行前後經常評論反歐盟謊言。

丹尼爾·麥克法登(Daniel McFadden)對選擇模式進行過廣泛研究。他解釋人們如何因為缺乏有用資訊而作出不妥善的決定。「他們沒有好好處理資訊,也沒有仔細思考。」

人們沒有好好處理資訊,也沒有仔細思考。
– 麥克法登

麥克法登解釋:「過份專注當下發生的事而不探討未來會產生甚麼樣的後果,或過份注意顯而易見的,就像只看汽車的閃亮部分而不看引擎蓋下的東西,這些都是人們作決定時的系統性偏差。」

可是一眾經濟學家眼裡情況是更加壞,這就是大部分年輕人似乎不認為民主是他們生活中絕對必要的。《民主期刊》在 2016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指 1980 年後出生的所謂千禧世代對所居國政治制度的關心大減。例如在美國,認為民主是絕對必要的千禧世代只有 30%,而在 1930 年代出生的人則超過 70%。賓治·霍姆斯特龍(Bengt Holmström)說:「這真令人擔心。或許他們心目中有比民主更美好的東西,又或者他們根本對民主習以為常故視之為理所當然。」

但是,如果年輕人覺得民主制度事不關己,那會發生甚麼?他們會較少透過投票來行使公民所擁有的權力。該項研究的作者表示在北美洲和歐洲的多個民主政體,年輕選民的投票率均有所下降,而他們對政治機關的信任亦然。

皮尤研究中心 (Pew Research Center) 表示在 2016 年美國總統選舉中,所謂嬰兒潮出生的人之中 69% 表示有投票,而投票的千禧世代只有 49%。 千禧世代之中有 55% 自稱支持民主黨,而支持民主黨的嬰兒潮出生人士佔比是 46%,故如果有更多人投票可能會產生不同的表決結果。《衛報》指這兩個組別不同投票率對脫歐表決結果產生更大分別。當時 65 歲或以上的人當中有 90% 投票,但 24 歲以下的人只有 64% 投票。

2014 年歐洲議會選舉的投票率以最年長的投票人最高,55 歲或以上的人之中有 51% 投票,24 歲以下的人只有 28% 投票。據歐盟的民意監察組 (Public Opinion Monitoring Unit) 表示,這些數字跟 2009 年選舉相若,亦沒甚麼理由相信情況會在 2019 年大幅改變。

麥克法登保持樂觀說:「只要年輕人認識到自己關注的是甚麼,便會坐言起行並參與其中,然後便有力量取得控制權。人們都希望在未來的年輕人不會袖手旁觀,而是認真思考他們理想中的未來和力圖使之實現。」

28 個人口老化的歐盟成員國尤其需要年輕人投票,好讓他們的聲音獲聆聽。霍姆斯特龍說:「這一代人共同關注的事項之一是地球現況。這是關乎生存,關乎令人生意義更豐富的問題,使人有抗爭目標,這點使我樂觀。」

這一代人共同關注的事項之一是地球現況。
– 霍姆斯特龍

很明顯,在民主社會所有公民都需要對政府採取的政策負責任,每個人知情愈多愈好。或許人人都應該思考如何成為更好的公民,並明白投票是個人義務。

相關文章

更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