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不住了,这些投资中的错误行为正在影响我们的投资决策
今天我们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聊聊投资中的那些“错误”的行为。
最近的市场,仍然延续着震荡而分化的格局,结构性机会与风险并存。如果你手中持有两只股票,一只浮盈10%,另一只浮亏10%,当你急需用钱的时候,会先卖出哪只呢?
相信大多数人更倾向于选择卖出赚钱的那只。
那么这是理性的操作吗?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操作呢?今天我们就从行为金融学角度,来聊聊投资中的那些“错误”的行为。
面对得失,风险偏好不同
面对得失,风险偏好不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曾做了一个实验,他向被调查者问了两个问题:
问题1:在以下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A)100%可以得到100美元;
(B)有50%的机会得到200美元,有50%的机会一分不得。
结果72%的被调查者选择了A选项。于是他接着问了第二个问题。
问题2:在以下两个选项中做出选择:
(A)100%会损失100美元;
(B)有50%的机会损失200美元,有50%的机会一分不失。
这一次,6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B选项。你是否也和大多数人的选择一样呢?
其实这两个问题,在经济学的逻辑上是一样的。选择A选项,都代表100%获得或者损失一个确定的、但是较小的金额。而选择第B选项,数学期望值都是获得或者损失100美元,但却有机会可以增加收益或者避免损失。
但是,大多数人面对这两个问题,却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在面对收益时(问题1),我们会变得保守,更愿意追求确定性,不希望承担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问题2),只要有机会能让我们避免损失,就会变得更愿意承担风险。
价值投资函数曲线
价值投资函数曲线
损失造成的伤害大于获益带来的快乐
损失造成的伤害大于获益带来的快乐
这种在获利时不愿冒险,而面临损失时倾向于冒险的行为,可以用价值函数曲线更好地解释:
在上图中,曲线的上半部分代表获益,下半部分代表损失。可以看到,损失曲线比获益曲线的走势更为陡峭。这代表着,同样是100美元,损失100美元时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获益100美元时带来的快乐。这被称为“损失厌恶”,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面对损失时,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损失的发生。
这一现象在股市中体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就如开头所讲到的案例,持有的两只股票,一只股票涨了10%,而另一只跌了10%,这时候很多人就会卖掉上涨了的那只,而留着下跌的那只,希望有一天能再涨回来,解套了再卖。
显然这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决定,如果下跌的股票是因为基本面恶化,那么可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但是“损失厌恶”的存在,让我们作出了“错误”的决策。
应对方法:
在作出投资决策时,应更多地考虑股票本身,如行业及公司基本面是否发生了变化,而不能单一地看持仓盈利与否。
心理账户与非理性决策
除了“损失厌恶”,还有一种现象时常影响着人们的决策,那就是“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简单来说就是每个人心理上会把钱分成不同的账户,每个账户里的钱都是独立的,一个账户里的花销对另外的账户没有太大的影响。
一位美国的经济学家曾做了一项研究,关于汽油价格的变化对人们选择不同的汽油会有什么影响。结果发现,普通家庭如果制定了汽油预算后,这笔预算一般不会用来做别的,如果汽油便宜了,就会买更优质的汽油。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汽油价格大幅下降,大多数家庭在其他方面尽可能地节省开支,但却增加了高等级汽油的消费。
心理账户的现象在赌场上也很常见。当人们在赌场上赢了一笔钱之后,往往会把原来的本金放在一个心理账户,而把赢来的钱放在另外一个心理账户。用赢来的钱再去赌一把,就算输了也不会太心疼,反正也是赢来的。
但其实,不管是怎么赚来的,钱都是钱,并没有什么不同。由于人们对不同账户有不同的预期,因此才会出现很多经济学家看来非理性的行为。
心理账户同样影响着我们的投资决策。在投资中,对于每笔投资,人们常常会无形中构建一个心理账户,这就使得有些投资者更加关注单笔投资的得失,而缺乏大局观。对于亏损的股票,往往出于对亏损的厌恶,不想接受损失而选择继续持有。对于赚钱的股票,往往又想减少波动带来的纠结,更容易选择落袋为安。而当卖出之后,这一笔投资的心理账户才结束。
应对方法:
把整个投资看作一个组合,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整个投资组合,而不应过于看重单笔投资的得失。
传统经济学是建立在“理性人”假设之上的,但现实中人们的行为并非都是理性的。为了认清这些人类共有的行为习惯,行为经济学为我们开启了新的视野。
更多内容,一起来阅读理查德·泰勒的《“错误”的行为》,探索行为经济学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