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发力,静待市场破局
诸多不确定因素扰动着市场。我们邀请到瑞银资产管理基金经理罗迪,为大家带来当前市场的最新观点。
进入十月,市场波动依旧剧烈,诸多不确定因素扰动着市场。
- 如何看待当下市场?
- 稳增长政策能否助力中国经济突围?
本期我们邀请到瑞银资产管理基金经理罗迪,为大家带来当前市场的最新观点。
国内外宏观经济概览
国内外宏观经济概览
首先我们来总览一下近期的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
海外经济仍面临较大压力。从美国的经济数据来看,最新公布的9月ISM制造业指数为50.9,和8月的数据相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并创下2020年5月以来新低。这也意味着美国经济增速继续放缓。
在通胀方面,近期全球商品价格下行带来海外通胀见顶的迹象,但是受制于综合劳动力成本上行,就业市场坚挺支撑着服务价格,服务通胀仍然维持上行态势,使得整体通胀依然维持高位。美联储官员在近期的一系列讲话中也表明了其鹰派的立场,因此我们预计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不会很快转向,而未来加息预期的变化将取决于通胀数据。
回到国内,与海外通胀不同,通胀并不是目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虽然猪肉价格上行推动了CPI,但当前猪肉价格已接近过往猪周期的顶部。我们认为当前国内整体通胀可控,因此宽松的货币政策有望延续,从而为信贷复苏提供支撑。
不过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中国经济也面临一些压力:
- 疫情:疫情对经济影响的整体趋势在减小,但近期疫情有所反复,对服务业带来一定影响;
- 房地产:房地产仍存在下行压力,房价进一步走弱,但房贷开始回暖,自上而下各项政策对房地产稳定效果仍需观察;
- 外需放缓:海外经济对商品需求的进一步放缓致使出口或继续承压。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若想达到预期的增速,基建投资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通过基建投资,进一步带动私有板块投资以及企业的投资。“新老基建”投资或将成为本轮重要抓手。
宏观政策发力将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
宏观政策发力将是经济企稳回升的关键
当前多变的宏观环境,给国内稳增长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面对疫情、房地产、外需放缓这些潜在风险点,稳增长政策会如何发力呢?
财政政策或将继续弥补需求不足
一方面,盘活地方专项债限额空间、扩内需(基建、消费等);另一方面,延续退减费、缓社保等手段稳主体、促就业。
货币政策或将更大力度稳定流动性、降成本
目前金融市场流动性充裕,而实体经济,需要通过存贷款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我们认为:不排除进一步降息以刺激实体经济需求的可能。
房地产纾困旨在稳预期、保交付
全国层面—按揭利率与政策金融工具,地方层面——政府纾困基金结合因城施策。
疫情防控更有效、更迅速
九月出现的几个大城市静态管理对服务业带来一定影响,如何更好平衡防控与生产、生活,也是至关重要的。
宏观条件好转将是股市转暖的重要条件
宏观条件好转将是股市转暖的重要条件
最后回到市场。由于全球流动性收紧,导致近期各类资产波动率以及相关性均大幅抬升。发达市场股票相对估值依然较高,而美股因相对于其它发达经济体更具韧性,也推动其估值走高。不过我们认为,当前美国PMI处于下滑阶段,企业盈利仍将面临下调的压力。
中国股市近期也面临承压。从过往的规律来看,中国股票与美元指数有着一定的相关性,而在五、六月份,由于中国宏观环境好转,美元指数对中国股市影响减弱,中国股市走出了一轮独立行情(下图红圈处所示)。但近期,全球流动性收紧致使中国股票受到承压。我们认为,中国宏观是影响中国股市的主导因素,若国内宏观形势好转,或将再次助推中国股市走出独立行情。
全球流动性收紧致使中国股票承压
国内宏观形势如果好转将主推中国股市走出独立行情
从估值的角度来看,中国股票的风险溢价进一步抬升,尤其是以中证500为代表的中小盘股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更具吸引力。
总的来说,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发力稳增长的背景下,政策面有望继续宽松,加之中国股票估值相对债券处于历史低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股票的配置价值。待宏观条件好转,便将是中国股市转暖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