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里·里奧剔夫

1973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華西里·列昂惕夫 (Wassily Leontief) 見證了歷史。當他還是個小男孩時,他的祖國哀悼列夫·托爾斯泰 (Leo Tolstoy) 離世時,亦看到列寧在冬宮前對人群講話。他後來成為年輕學者,為避過學術審查而決定離開俄羅斯並最終移居美國,進一步發展投入產出分析,這成為他對經濟學最重要的貢獻。在電腦時代未來臨之前,列昂惕夫開始繪製不同經濟行業之間的商品及服務流量圖, 證明對於更深入了解各個經濟體如何通過全球供應鏈互相聯繫有莫大貢獻。今天,他的理論模型對於我們理解經濟仍然舉足輕重。

Wassily W. Leontief

華西里·里奧剔夫

1973 年瑞典中央銀行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經濟學獎

摘要

出生:1906 年出生於俄羅斯聖彼得堡

離世:1999 年逝世於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研究領域:宏觀經濟學

獲獎研究:投入產出分析的發展,一種系統分析經濟體中行業間交易的方法

把握機會:他在柏林一家酒吧與一群中國男士飲啤酒後,獲聘為南京鐵道部顧問

旅行愛好者: 在 1920 年代選擇用最慢的方式遊歷中國,他從馬賽乘坐一艘日本船隻出發

薪火相傳:他的4名博士學生亦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保羅·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羅拔·索洛(Robert Solow)、弗農·史密斯(Vernon Smith)和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

置身革命中

俄國革命以臨時政府取代沙皇政權拉開序幕時,列昂惕夫年僅 10 歲。他曾住在列寧格勒,即今天的聖彼得堡,即使年事已高,仍然記得當時跟朋友在槍林彈雨的街上玩耍。他對飢餓難當,家中寒冷刺骨的記憶歷歷在目。

這個問題是否令您有所啟發?

獲取最新瑞銀諾貝爾視角的資訊。

面對革命,他學到甚麼?

從政治角度說,那時期對他一家並不容易。列昂惕夫的父親曾在德國學習,並為經濟學教授,他反對俄羅斯發生的事情,列昂惕夫本人亦如此。「當時氣氛非常緊張。」他憶述。「我絕對站在反對一方。我和同學一起抗議審查制度。我們印製傳單,晚上將傳單貼在城牆上。」

列昂惕夫熱衷閱讀,並在那段動蕩時期邁出學術生涯的第一步。他獲破格提前入讀大學,開始學習哲學、社會學和經濟學。他於 1924 年獲頒碩士學位,年僅 19 歲。

邁向學術生涯的第一步

列昂惕夫很快意識到在祖國無法發展研究事業。因為他曾發起爭取言論自由和機構自治的運動,審查人員禁止他發表學術文章。

他在1925 年前往德國,之後移居美國。在基爾的世界經濟研究所,他主要從事供求曲線的統計研究。到了哈佛大學,他採取截然不同的方法。「研究細小部分,使用非常花哨的統計方法,你永遠無法理解經濟。」他說。「我們必須了解事實,我研發了一個如何分析經濟的理論。」

國家經濟系統就像一台大型電腦,經常出現故障。

不同行業如何互相影響?

整體來說,列昂惕夫的方法是試圖找出經濟中各行各業的活動如何互相影響。「通過投入產出分析,我們嘗試描述經濟體中發生的事情。」他說。「我們說明產品如何分配。」在經濟學歷史上,他首次描繪出各個行業互相連繫的方式,如何互相進行買賣。

經濟就像一台大型電腦

「想像一下,你的經濟體由兩個行業組成,即農業和製造業。」列昂惕夫說。「還有最終消費者,即是家庭。如果你必須向各家庭提供更多商品,就必須增加產出。你可以計算出需要多少額外產品。這是完整的系統。」

然而,列昂惕夫明白當他的理論應用於實際預測時,可能會得出錯誤答案。

「實際情況有時間滯後。這是同步的問題。因此許多有關商業週期的現代理論並不完全參考投入產出表。它是個極其複雜的系統。」他補充。

然而,他處理經濟互相連繫的方法變得越日益重要。時至今日,它已經成為每個經濟學學生的必修方法,亦是世界銀行或聯合國等機構的有用工具。

如何協助發展中國家?

列昂惕夫大部分研究均致力解決一個問題,就是如何令他的研究造福發展中國家。1970 年代,聯合國尋求了他的專業協助。「他們請我協助撰寫一份關於協助發展較慢國家的報告。」他說。「他們以為我會簡單寫份漂亮的報告,讓他們放在書架上不理,但我拒絕了。」

你為何需要方向盤和風才能到達某個地方?

他領導的研究主題為「世界經濟的未來」,提出未來發展的替代路徑。列昂惕夫說明了工業化國家如何減少武器生產,並利用節省下來的部分資源協助發展中國家。一如所料,他的分析是建基於投入產出表的計算。

這個問題是否令您有所啟發?

獲取最新瑞銀諾貝爾視角的資訊。

縱觀大局所有細節

儘管列昂惕夫以理論經濟學家舉世聞名,但他強烈認為理論只是探究現實的工具,而許多經濟學家同行並無對數據的收集給予充分重視。「很不幸,我們沒有收集數據,而是作出假設。」他說。「我們不看數字,而是說,來做個假設吧。你這樣當然會得到與現實脫節的結論。」

列昂惕夫雖然是數學天才,但他亦喜歡藝術、音樂、旅行和閱讀。他一生熱心政治,關心不幸的人,希望國際關係得到改善。「俄羅斯和美國之間的敵對分裂了整個世界。」他說。「這很荒謬。」

當被問及經歷如此漫長而富有成果的一生後,他會給人們甚麼忠告,他回答說:「不要害怕。不要作出太多妥協,要追求你認為正確的事。」毫無疑問,他遵循了自己的忠告。

為何各國必須找到更好的經濟增長方式?

聽聽米高·斯彭斯(Michael Spence)的想法,了解各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產生長期積極影響。

更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的故事

solow

是甚麼讓某些經濟體增長得更快?  

羅拔·索洛

1987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Pissarides

市場出現職位空缺時,為何人們仍然失業?

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季斯爵士

2010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這個問題是否令您有所啟發?

獲取最新瑞銀諾貝爾視角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