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不斷破碎和割裂,有效的供應鏈管理對於企業盈利能力和彈性日益重要。Massimiliano Castelli 和 Lucy Thomas 探討了地緣政治和永續性在此類策略和營作決策中之關鍵作用。

2011 年 7 月,泰國 76 個省份中的 65 個被宣佈為洪災區。民眾的生活和生計皆支離破碎,其影響正在席捲各個社區。經過最終統計、評估和核實後,官方記錄將顯示熱帶風暴洛坦的毀滅性影響:共有 815 人死亡( 3 人失蹤),1360 萬人受災。直到 2012 年,一些地區仍被洪水淹沒。

除對人類造成悲劇外,這場風暴還具有深遠的商業影響。其中受衝擊最嚴重的一個產業是硬碟製造。

作為當時第二大硬碟生產國,泰國的產量約佔全球產量的 25%。 工廠受災造成了巨大破壞,領先製造商之一西部數據 (Western Digital) 的相關損失預計將高達數億美元。儘管位於同一地點但地勢較高的部分工廠受到之干擾較少(例如希捷 (Seagate)),全球大多數硬碟的價格依然幾乎翻倍,大約需要兩年時間才能恢復。 , 許多領先的產業分析師預測環球範圍內會出現硬碟短缺,但隨著製造能力恢復,這一景象並未成真。

該等極端事件——可以說是對供應鏈集中之危險的預警——是否改變了企業策略,並促使管理層在營運中增強彈性?答案是否定的,這或許令人驚訝。 為理解其中原因,並從不同行業和地區汲取更廣泛的經驗教訓,我們需要更瞭解影響供應鏈的決策因素。

現實世界之多元化?平衡效率與彈性

泰國洪水之影響遠超硬碟行業。畢竟,環球價值鏈之崛起使生產網絡在全球擴張。

低成本勞動力之誘惑以及與跨地點分散營運相關之成本增加,導致關鍵生產能力集中在某個國家的特定地區。無論是隱含的還是明確的,對最優資源配置之不懈追求已導致管理層對發生代價昂貴的破壞性上游事件的可能性做出機率判斷。

經合組織最近的一份報告量化了此種高風險策略在不同地區和市場的危險程度。

圖表 1:某些行業的中間產品出口地域集中度較高

2018 年世界中間產品按產業分的前五大出口國家份額佔比

資料來源:國家間投入產出(ICIO)資料庫和經合組織的計算。 註釋:不包括國家間投入產出 (ICIO) 資料庫中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

該圖表強調中間產品的出口高度集中在五個國家。

圖表 2:個別產品的生產地域集中度也非常高ts

佔全球產量之百分比

資料來源:經合組織之計算基於 2020 年 BACI 國際貿易分析資料庫;以及 Arriola 等人。(2020[23]),「Efficiency and risk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in the context of COVID-19」,經合組織經濟部工作文件,第 1637 號,經合組織發佈,巴黎。

該圖表展示了全球電子和藥品生產集中於三個國家。

要理解這種產業集中度為何持續存在,我們需要記住,過去幾十年,全球經濟一直基於穩定的地緣政治平衡,以全球化以及商品、資本、技術和人員之自由流動和私募部門的角色等幾大支柱為中心。換言之,現實世界多元化的動力很低。

然而這種平衡正在改變。轉向去全球化、保護主義以及不斷上升之商品、勞動力和資本貿易壁壘,正在導致經濟和政治世界分裂,以及各國政府重新評估其政治優先事項。能源安全、重要資源獲取管道、國防、供應鏈彈性以及圍繞人工智慧和技術的戰略定位等,是其政治議程(以及支出計劃)之首要議題。

因此,在經歷了數十年相對穩定之後,世界各地的企業管理團隊正被迫仔細考量其供應鏈的組成和配置。理論上,企業在財務上有動力去降低代價高昂的生產中斷風險。

然而正如麥肯錫的圖表 3 所示,儘管疫情引發了人們對「加一」價值鏈策略之熱情,但地理位置多元化和「近岸外包」/「友岸外包」之實際發展狀況目前尚不清楚。增加庫存緩衝等成本較低且營運密集的措施似乎正在取得勝利。一如所有嚴重宿醉,直接影響會逐漸消失,而且——在本文所指情況下——令人興奮上頭的短期效率提升和沉沒成本謬誤盛行。

圖表 3:企業提高供應鏈彈性之意圖和已採取之行動

麥肯錫全球供應鏈領導者調查的受訪者百分比

資料來源:麥肯錫對全球供應鏈領導者的調查(2021 年 5 月 4 日至 6 月 16 日,n = 71)。

該圖表比較了2020年5月計劃採取行動的全球供應鏈領導者比例與過去12個月中已經採取行動以提高供應鏈韌性的比例。

地緣政治複雜性

在瑞銀 2024 年央行儲備管理研討會調查 (RMS) 中,環球經濟面臨的最常被提及之風險是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升級。

考慮到歐洲和中東地區持續不斷的軍事衝突、中美對抗以及美歐宣布或發起最新一波保護主義措施,這並不令人意外。

圖表 4:影響環球經濟的主要問題

當前環球經濟面臨哪些主要風險?

資料來源:瑞銀年度儲備經理人調查,結果截至 2024 年 6 月

該圖表顯示了一項調查結果,調查要求受訪者對全球經濟當前面臨的主要風險提供多個答案。86%的受訪者表示,地緣政治衝突進一步升級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去年,這一比例為75%。

事實上,根據經合組織之說法,國家安全漏洞以及生產中斷和產品無法供應帶來的潛在社會成本,最終可能會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衛生或軍事安全。

地緣政治如何影響供應鏈配置的一個具體案例是科技和人工智慧領域的霸主競賽。美國《晶片法案》作為實施產業戰略的典型案例,是面對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採取的保護主義措施。60% 的半導體和逾 90% 的先進晶片均在台灣製造,因此多元化具有強大的戰略理由。 公共政策驅動了私部門之行為。

眾所周知,地緣政治風險很難分散。然而,政府和企業皆須找到有效方法來持續衡量該等風險,並且正如經合組織所指出的,「提出適當措施來緩解這些風險。」

地緣政治與永續發展的相互連結

有趣的是,我們的中央銀行調查受訪者中,很少有人將氣候變遷和其他永續性因素標記為重大風險。然而,供應鏈分析公司 Everstream 所列的 2024 年排名前五的供應鏈風險分別為:

  1. 極端天氣 
  2. 新的環境法規(可能干擾營運)
  3. 國家保護主義措施,特別是中美之間
  4. 台灣緊張局勢升級的可能性及台灣相對於中國的政治地位 
  5. 農產品短缺

永續性和地緣政治問題在清單中佔據主導地位。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首先,這可能僅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視角之間的差異。但也許更有可能的是,它可反映地緣政治和永續發展之間日益增加的聯繫。在過去十年左右的時間裡,兩者之間的聯繫正在迅速形成,並且跨越了各自的多個維度。這意味著,根據視角,我們可能會將能源安全等問題視為與地緣政治、永續性一樣重大的問題。

全球關係和地緣政治通常由各國為獲得繁榮和發展對資源之需求決定,包括 a) 能源/材料;b) 技術;c) 人力資本。目前的地緣政治變化——去環球化、分裂、保護主義和衝突——反映了各國為可靠獲取這些「生產要素」所做的政治努力。

因此,地緣政治對所有這些資源都有很大影響,永續性議題也同樣如此(例如氣候變遷透過移民和衛生等對人力資本的影響)。

供應鏈集中度以及地緣政治和永續發展之間相互作用疊加的一個典型例子是電動車和再生能源需求。中國在稀土礦供應中佔據主導地位,使其對向綠色能源轉型的國家具有巨大的地緣政治影響力。作為回應,歐盟和美國正在重塑其供應鏈,以減少對中國電動車電池的關鍵原料之依賴。

圖表 5:關鍵原料的生產集中度較高

生產國和關鍵原料的全球 HHI 生產集中度指數,2017-2019 年平均

生產最集中的前十大關鍵原料的三大生產國,按全球產量佔比
 

註釋:A 組生產集中度透過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 (HHI) 衡量。B 組中,非經合組織國家、非主要合作夥伴和加盟國的三字母 ISO 國家代碼為:剛果民主共和國 (COD)、摩洛哥 (MAR)、莫桑比克 (MOZ)、緬甸 (MMR)、俄羅斯 (RUS) 和津巴布韋 (ZWE)。

左側的圖表顯示了使用赫芬達爾-赫希曼指數計算的關鍵原材料生產集中度。右側的圖表則更詳細地展示了生產集中度最高的前10種關鍵原材料的前三大生產商的百分比份額。

正如前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在最近發布的報告中所寫,「脫碳化對於歐洲來說可能是一個機會,既可以在新的清潔技術和循環再造解決方案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又可以將發電轉向安全、低成本的清潔能源,歐盟在此間擁有豐富的自然禀賦。」 換言之,減少對單一供應商之依賴,提高供應鏈彈性,同時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從永續發展的角度來看,這不僅是環境因素與地緣政治之疊加。社會考量日益交織,並可能影響企業和投資者的結果。

傳統上,建立國際價值鏈是為了更好、更便宜地取得資源,包括人力資本。隨著企業探索縮短和多元化供應價值鏈,勞動力需求可能會在行業、國家和地區間轉移。一些國家可能會受益——例如,中國面臨的反移民情緒和移民審查愈演愈烈,相比而言,印度的熟練勞動力可能更具優勢。因此,倘若價值鏈未充分多元化,企業面臨的熟練勞動力短缺風險或會日益嚴重。

人力資本的需求動態亦在改變。儘管多年來對非技術勞動力之需求使中國成為佳地,然而隨著對數位技能之需求增加,印度、越南和墨西哥也可能受益。同樣,氣候移民現為最大的移民流,而且還在增加。因此,地緣政治和地方移民政策之間的相互作用只會愈來愈大。

此即企業和投資者積極參與政策可以發揮關鍵作用之處。與政府和多邊組織合作在永續金融領域並非新概念,但隨著地緣政治複雜性增加,它可能會更加重要

畢竟,政府可以發揮作用,支持供應鏈管理之彈性(因為衝擊會影響經濟)。政府可透過對基本供應變化進行壓力測試來模擬集中和瓶頸,再確保法規支持,而非額外的不確定性來源。

我們亦應記住,氣候變遷與地緣政治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創造了機會。例如,由技術和彈性驅動的國際供應鏈重組可成為企業改善其營作永續性狀況,並為日益收緊的永續發展相關監管環境做好更好準備的機會。

失之交臂與機率判斷

積極投資者的評判標準是回報,而非所感知的決策質素——若要用一個觀念來概括,即市場保持非理性的時間可能長於我們大多數人保持償付能力的時間。它可以涉及心理戰術——對錯過機會之恐懼增加了透過集中投資少數動量股來承擔過度風險的壓力。

同樣,管理層亦面臨突破風險界限以提高供應鏈集中度之誘惑。當我們試圖展望未來時,似乎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種更具細微差別的國際供應鏈管理方法。經營全球業務的實際情況意味著高級主管須在供應鏈多元化的好處與集中化的成本效益之間取得平衡。不同公司和行業的最佳策略可能會有所不同。

最新風險模型需要反映世界不斷變化的貿易政策和勞動力動態。圍繞製造中心的戰略性決策亦需考量不同地區和地點不斷變化的地理現實,尤其是氣候和自然危機如何相互關聯並影響各種社會和整體地緣政治趨勢。

除此之外,這亦應包括分析政治穩定性和監管環境。企業可使用情境規劃來預測不同的地緣政治變化可能會如何發揮作用。一個例子是為一個國家退出氣候協定或實施新制裁的情況制定計劃。

當今世界的面貌和感覺與十三年前截然不同,當時泰國硬碟製造商的風險經理和企業高管擠在董事會桌子旁,討論供應鏈多元化的利弊。

有關極端天氣事件的頭條新聞現已司空見慣,該等事件與氣候變遷有著直接聯繫。倘若泰國明天再次發生洪水——就像今天西班牙一樣——我們會得出同樣的結論嗎?也許不會。

The Red Thread: 多元化分散投資

相關性的藝術

S-11/24 NAMT-1891

The Red Thread 多元化分散投資

相關性的藝術

相關投資見解

聯繫我們

取得我們的聯繫方式

需要與我們聯繫。

介紹我們的領導團隊

認識負責瑞銀資產管理戰略方向的團隊成員

尋找我們的辦事處

我們比您想像的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