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den Briscoe, Raymond Yin

摘要

  • 我們估計75%在中國營商的美國企業在疫情期間仍能保持盈利。在中國銷售產品的企業表現優於經營供應鏈業務再將產品轉售海外的企業。
  • 歐洲企業將繼續保留中國業務。隨著中國經濟重啟,歐洲企業準備在中國展開新業務、新合作及新的夥伴關係。
  • 推行本地化相當艱難,而且所費不菲。具有規模及實力吸收成本的歐美企業正推進相關工作,但規模較小的企業則只能採取觀望態度。
  • 若要在中國營商成功,企業須駕馭營運層面上的不明朗因素。多項中國監管措施仍在制訂過程中。重要的是,企業須了解法律,同時遵守法律精神。
  • 中國經濟復甦的實際時機難以預測,但可以確定最壞的時刻已過去。中國人民銀行推出措施,大幅降低尾部風險,使中國銀行體系得以保持穩健和完善,隨時可為經濟注入更多動力。
  • 中國與美國求同存異符合兩國利益,期望兩國能尋求改善相互關係。

近期由Hayden Briscoe主持的瑞銀大中華研討會上的深入對話中,各方探討了環球企業如何投資中國市場,以及企業如何規劃2023年及往後的發展。跨國企業了解到中國市場的規模及潛力,也意識到中國的重要性,但過去數年在中國營商的成本無疑不斷上升。Bruno WEILL, 中国欧盟商会全国副主席和郑艺, 上海美国商会董事会会长提供了歐美企業的見解,以及他們在中國加快經濟重啟和集中於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在上海和北京營商的實際經驗。

Hayden Briscoe:瑞銀已進入中國市場數十年,那麼在2023年及往後在中國發展方面有何策略?

Raymond Yin:瑞銀不會撤出中國市場。事實上,我們反而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資。中國是全球規模最大及發展速度最快的資本市場,瑞銀視之為策略性優先的市場。鑑於中國資本市場的規模,和獨特的監管環境,瑞銀資產管理的中國業務不斷發展,並逐漸成為獨立的業務。

隨著我們建立獨特的營運體系支持業務增長,加快本地化發展。瑞銀現時在本地聘用近1,400名員工,是迄今各主要投資銀行中聘用最多本地員工的企業,而且數字不斷增加。新冠疫情及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導致在中國經營的挑戰增加。儘管如此,若企業要在中國取得成功,便要投入所有資源於長遠發展,這正正是我們的策略。

Hayden Briscoe:跨國企業如何在中國營商?

Bruno Weill:外資企業必須融入中國本地發展,以增強他們在這個發展迅速而獨特的市場中的企業韌性。由於中國法律限制跨境數據傳送,外資企業須將中國本地收集所得數據儲存於本地,亦即需要在本地建立獨立而專門的資訊科技系統。推行本地化相當艱難,而且所費不菲,因企業無法利用自身環球網絡,而且會損害規模經濟。具有規模及實力吸收成本的歐美企業正推進相關工作。新冠「清零」政策結束,有助推動這些企業進一步發展。

然而,規模較小且盈利能力較弱的企業傾向採取觀望態度。企業在疫情前相對容易於中國取得業務增長,但現時企業需審慎選擇投資方向。歸根究底,各跨國企業都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到底是否仍為在中國經營的國際企業,還是逐漸成為由國際股東組成的中國企業?

Hayden Briscoe:您認為中國市場相比歐美是否仍有投資機遇?

Raymond Yin:新冠疫情無疑導致跨國企業在中國經營變得極為艱難。海外人才(尤其是舉家移民到此的海外人才)流失率達到20%至30%。不過,我們未見任何大型企業撤出中國市場。事實上,隨著德國總理朔爾茨近期到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企業不斷重申在中國展開大型項目的承諾。

歐洲營商環境挑戰也是主因之一,包括能源價格波動、勞動力萎縮及監管環境。中國是多間跨國企業產品銷售的最大市場。大型企業再次承諾並加大對中國的投資。雖然如此,不論是跨國企業還是本地企業,中小企仍然面對重重挑戰。

Hayden Briscoe:中國亦是多間美國企業的最大市場。規模較小的企業是否正撤出市場,還是將生產線外包?

Eric Zheng:提到美國企業,大致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在中國專注中國業務的企業。這類企業的市場集中於中國,並會在中國長遠發展。第二類是從事供應鏈業務的企業。這類企業在中國採購和製造產品,但會將產品推廣到海外市場分銷。在中國專注中國業務的企業仍然集中於中國市場。根據我們近期進行的調查,估計約75%美國企業仍能保持盈利。

第二類企業則於2022年受新冠「清零」政策影響導致供應鏈中斷,也深受中國與美國雙邊關係惡化而面臨相當艱鉅的挑戰。現時,中國已結束嚴格政策,並向國際旅客重新恢復通關,預期2023年的營商環境將會好轉。

Hayden Briscoe:企業在執行中國策略時應如何採取多元化部署,從而保持競爭力?

Raymond Yin:中國是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市場。即使政府實力穩健,卻不代表中國各級政府的政策一致。中國有30多個不同省份,而且設有不同的地區政策,情況與歐洲及美國相似。因此,企業需要深入發掘機遇。有些事情並非黑白分明,當中的細節可能千變萬化。

我們認為能夠取得成功的企業,都有能力駕馭不明朗因素。多項中國監管措施仍在制訂過程中,而重要的是要了解法律及遵守法律精神,從而分辨允許和不被允許的營運方式。因此,企業如要在中國經營業務,應建立雄厚的法律及合規支援實力。

Hayden Briscoe:中國企業是否在向歐洲銷售中國產品,還是在歐洲銷售中國生產的產品?是否有任何個別公司正在歐洲推進本地化發展?

Bruno Weill:中國在歐洲的投資額仍遠低於應有水平。然而,我們留意到中國企業有意進入歐洲市場,而歐洲仍然非常歡迎中國投資者。問題在於如何在歐洲取得成功。越來越多中國企業願意在歐洲推動本地化生產。部分企業透過收購品牌,從而更易於被本地市場認識,部分則與歐洲企業成立合資企業,甚至向歐洲開放股權架構。正如國際企業在中國推行本地化般,中國企業同樣有需要在歐洲推行本地化。

Raymond Yin:以我們所知,中國非常擅於整個供應鏈的產品製造,包括低端及高端產品。不過,由於單純製造的毛利率相當低,故中國企業漸漸不滿足於此。企業希望展開品牌業務,從而掌握供應鏈的高端部分。中國企業正為自身的知識產品申請專利、收購正在沒落的海外品牌並重振有關品牌,以及收購奢侈海外品牌,再向品牌注資及擴展市場。預期這一趨勢於未來會有所增加。

Hayden Briscoe:中國經濟能否於2023年上半年復甦,抑或需要等待年內較後時間?

Raymond Yin:雖然我們無法預測中國經濟復甦的時機,但最壞的時刻已過去。中國人民銀行宣佈恢復正常營運,並正制定多項措施,為市場注入流動性,尤其是房地產行業。此舉大幅降低尾部風險,使中國銀行體系面對嚴重違約的可能性降低。我們認為銀行體系將保持穩健和完善,隨時可為經濟注入更多動力。

此外,隨著經濟重啟措施逐步推行,中國將恢復強大的製造能力。製造商將開始承接訂單,並再次振興出口表現。這可能需要一至兩季時間,才能從國內生產總值數據中反映,但我們深信中國出口將再度蓬勃起來。在預測市場環境更正面下,中國資本市場有所回升,2022年的低迷估值已有所扭轉。預期經濟增長將加快,企業業績將有所回升,估值亦會有所擴張。

Hayden Briscoe:中國與美國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似乎有所緩和,兩國關係會否持續好轉?

Eric Zheng:中美關係仍處於摸索階段,兩國嘗試找出和平相處的方式。雖然中國與美國各自仍然視對方為競爭對手,但兩國正嘗試尋找合作空間。我們認為兩國嘗試求同存異符合各自利益。雙方需要攜手合作,解決氣候變化及公眾衞生等全球議題。

在近期於峇里舉行的峰會上,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為兩國關係訂下基本原則。隨著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到訪中國與中國外交部長秦剛會面,有關對話可望延續。近期調查發現,對於美國企業在中國營商的三大挑戰,中美緊張關係高踞首位。我們期望兩國能尋求改善相互關係,實現求同存異。

Hayden Briscoe:隨著數位主要歐洲領袖到訪中國,您預期這種積極交流會否持續?

Bruno Weill:歐洲將中國定性為系統性競爭對手,既視中國為競爭對手,亦視為合作夥伴。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及法國總統馬克龍表示中國與歐洲重建關係,而這種關係也延伸至企業層面。

隨著新冠「清零」政策結束,陪同政府領袖訪問的企業代表團數目將大幅增加。歐洲企業領袖將能夠與當地的合作夥伴和團隊會面,以發展本地業務及推動新的合作方案。

Hayden Briscoe:您對中國監管機構及政策制定者有何看法?是否有助推動國際化及開放金融市場?

Raymond Yin:無可否認,中國致力於向全球各地開放金融市場,這種做法也符合中國本身利益。數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帶動中國經濟增長,但情況可能到此為止。房地產市場出現供過於求,尤其是二三線城市。中國不乏新機場、高速公路或高鐵線。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將不得不由資本市場帶動。

資本市場佔據了美國經濟增長的80%,餘下20%來自銀行。中國的情況正好相反,導致中國面對銀行危機風險。為紓緩有關情況,中國政府正將增長模式由銀行間接融資轉型至資本市場直接融資。開放市場不但可吸引外資,而且可借助海外技術作資本管理、風險管理及管治。隨著資產管理、銀行及保險業的所有權規則進一步放寬,這一趨勢將會加快。

Hayden Briscoe:目前,全球對中國的依賴增加。歐洲及美國企業在此情況下應如何發展?

Eric Zheng:中國當局正提倡「雙循環」概念,當中包括集中於境外貿易及投資的外循環,還有集中於中國市場的內循環。外資企業應盡量把握兩大趨勢,從中國採購產品出口,和集中中國本地市場。中國是具有長遠潛力的市場,企業應在中國長遠發展。大部分美國企業正致力發展這個市場。

Bruno Weill:如美國企業般,歐洲企業繼續保留中國業務。大型企業正加強業務拓展,並作進一步投資。隨著新冠「清零」政策結束,歐洲企業高層可前往中國拓展新業務、新合作及新夥伴關係。我們對市場潛力感到樂觀。

Raymond Yin:預期到訪中國的全球旅客會顯著回升。瑞銀領導層計劃在中國舉辦多項活動。到訪中國,把握深入認識中國的機會。您知道在上海道路行駛的車輛有近50%為電動車嗎?中國正不斷發展,投資者可親身見證中國的轉變。

Related insights

聯繫我們

介紹我們的領導團隊

認識負責瑞銀資產管理戰略方向的團隊成員

尋找我們的辦事處

我們比您想像的更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