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回報
在最新一期的《瑞銀投資者觀察》中,我們針對可持續投資,訪問了全球10個國家/地區超過5300名投資者。我們發現,雖然有部分投資者了解可持續投資的基本概念,然而,對於可持續投資的相關術語、投資的各種方法,甚至是對它所帶來的影響,都不太清楚。這個情況十分普遍, 例如投資者不能區別可持續投資的三種主要方法: 排除法、整合法、影響力投資(為了更易於說明,在此列出詞彙表)。
教育程度愈高,採取可持續投資策略的比例愈高。例如,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包括專業顧問、家人、朋友及媒體。九成投資者認為,顧問的意見會影響他們對於可持續投資的決定。
各國採取可持續投資的情形大不相同。例如,中國和巴西這 些新興市場顯示,他們採用可持續投資的比例最高,相對地 只有12%的美國投資者持有可持續投資(定義為「可持續投資佔可投資資產比例不低於 1%。」)。
在採取可持續投資時,很少投資者預期回報會受影響。 事實上,82%的人認為可持續投資的回報將媲美甚至超越傳統投資的回報。投資者認為實踐可持續發展的公司負責任、管理有方、具有前瞻性,因此是理想的投資選擇。
如果投資者的預測正確,將有更多公司採用可持續發展的模 式。或許,屆時世界將會變得更美好。
詞彙表
可持續投資
將社會關注的問題、個人價值觀或機構的使命納入投資 決策過程中
可持續投資的三種主要方式:
排除法
將不符合投資者價值觀的公司或行業,排除於投資組合之外
整合法
將「環境、社會、公司治理」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ESG) 的因素納入傳統的投資過程中,從而降低投資組合的風險和提高收益
影響力投資
旨在產生顯著的「環境和社會」(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E&S) 影響,以及財務回報
富有的投資者受到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所激,但沒有應用於投資決策過程中
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地球,對全世界65% 的富有投資者來說,極為重要。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許多投資者會根據自身的價值觀選擇其消費模式、生活習慣,甚至是作出事業上的決策。例如,69%的富有投資者更看重企業的經營理念,他們願意花更多的錢向自己認同的公司購買產品和服務。
然而,真正將自身價值觀實踐在投資决策上的投資者郤不多。 目前,僅有 39% 的企業在其投資組合中持有可持續投資(其定義可持續投資佔可投資資產比例不低於 1% )。
讓世界變得更美好是投資者的首要目標
個人價值觀會影響重大決策
我總是將我使用的產品進行回收、 捐款給慈善機構,並盡量參與可持 續發展計劃。
即使擁有全世界的財富,如果不好 好保護環境,任何人都無法在地球 上生存。
對於可持續投資的概念模糊不清,讓投資者卻步
投資者搞不清可持續投資的概念,可能會阻礙可持續投資的廣泛採納。七成投資者(72%)認為可持續投資的用語令人費解,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熟悉這些用語。
此外,投資者分不清可持續投資的主要方法: 整合法,排除法、影響力投資。
可持續投資的用語令投資者感到困惑
對於可持續投資觀念的理解有限
熟悉各用語的投資者百分比
對於可持續投資所知有限、缺乏 認識,使我避而遠之。
我覺得可持續投資的觀念仍然 不廣為人知。
各地進行可持續投資的情況有極大差異
世界各地採取可持續投資的情況大不相同。中國、巴西和阿聯酋的投資者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比例最高,相反,美國和英國持有可持續投資的人數則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區。
在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中,可持續投資往往佔投資組合一大部分: 所有地區對於可持續投資的平均配置為36%。例如,在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中,美國的平均配置最高 (49%),這表明美國的可持續投資者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他們都很積極地採用這種投資方法。
是否採取可持續投資的分歧很大
可投資資產中可持續投資所佔比例不低於1% 的投資者百分比
這類投資對我產生個人層面的影 響。我可以幫助解決我們目前面臨 的環境和社會問題。
要了解投資所涵蓋的各種因素,有 時非常困難。
可持續投資的勢頭強勁
進行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比例預計將顯著上升,由現今的39%增加到五年後的48%。 此外,許多投資者都希望增加可持續投資在其投資組合中的比例。
事實上,58%的投資者預期可持續投資將成為未來10年的標準投資方法。 阿聯酋、中國及意大利的投資者深信可持續投資將成為主流。 只有三分之一的美國和英國投資者同意這個觀點。
採取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愈來愈多
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百分比
可持續投資的平均配置率
投資者預期可持續投資將成為新的投資標準
同意可持續投資將在未來10年成為新標準的投資者百分比
可持續投資是一個良好的趨勢,任 何有責任感的投資者都應該給予最 大的關注。
可持續投資將無可避免地 成為主流。
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高度重視對環境的影響
可持續投資者非常看重企業在污染、氣候變化和水等方面採取的政策和實踐。 大多數投資者(尤其是中國和香港的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側重於解决環境問題。
此外,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還重視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以及他們如何看待員工、治理和道德操守。
可持續投資的重點範疇
主要專注於污染和浪費
我擔心水的問題,水是我們不可 或缺的基本重要資源。
我熱衷於改善氣候環境。空氣污染 已成為十分普遍的問題,我希望能 夠發揮我的影響力。
新的可持續發展策略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
過去,可持續投資大部分都集中在將某些公司排除在投資組合外。現在,更多可持續投資者開始關注整合法以及影響力投資。整合法力求納入落實積極的可持續發展政策的公司。影響力投資則使得投資者能够在追求財務收益的同時, 為特定理念出力。
巴西的投資者最有可能採取影響力投資,而中國的投資者最有可能以整合法進行可持續投資。排除法在美國仍然具有最大的吸引力。
採取的可持續投資策略
可持續投資策略因國家/地區而異
可持續投資將焦點集中在子孫後代 的福祉、環境與尊重人權的機構。
對我而言,可持續投資意味著排除那 些無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的機構。
可持續投資者不需要權衡個人價值觀和回報
可持續投資引發了長期的爭論:投資者是否必須基於個人的價值觀而犧牲投資回報。 大多數可持續投資者認為沒有需要在兩者之間作出妥協。93%的受訪者認為與傳統投資相比,可持續投資將帶來同等或更高的投資回報。沒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中,有四分之三(75%) 的人對此表示贊同。
由於注重可持續發展的公司具有更強大的營商手法、更妥善的管理方式,以及前瞻性的思維,因此,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將這些公司視為良好的投資對象。
可持續投資者認為沒有必要犧牲回報
投資者為什麼選擇可持續投資
同意以下說法的投資者百分比
管理層重視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 極具吸引力。
可持續投資考量到社會問題,並 帶來投資回報。 重點是做到兩者 兼顧。
不同國家/地區的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的回報預期大不相同
有一半的富有投資者認為可持續投資將超越傳統投資。另外三分之一的投資者(32%)預期兩者的表現相同。只有11%的人認為可持續投資的表現將落後於傳統投資。
各個國家/地區對於回報的預期差別很大。例如,在有較多可持續投資者的巴西,77%的投資者認為可持續投資的表現將超越傳統投資。而在美國, 只有19%的投資者預期可持續投資會帶來更高的回報。
投資者對於可持續投資的回報持樂觀態度
相較於傳統投資,預期可持續投資所帶來的回報
預期有卓越的表現
預期可持續投資會有卓越表現的投資者百分比
可持續投資有利於投資者,並為社 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它們有助於優 化投資組合。
可持續投資能够在財務方面為我們 創造更穩健並且可持續的未來,因 此其回報更高。
對於沒有進行可持續投資的人而言,那些未知的影響是最大的妨礙因素
未採取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佔 61%,其中有 72% 的人表示影響難以衡量。許多投資者想知道:如果他們將某公司的股票從投資組合中排除,是否會促使該公司改變其令人反感的做法?如果他們投資於為女性企業家提供資金的基金,那麼這些女性是否能夠因此更快發展她們的業務?
許多拒絕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 (68%) 認為可持續投資沒有扎實的基礎,指出其沒有長期的往績記錄且缺乏知名的可持續公司。
不選擇可持續投資的原因
同意以下說法的的投資者百分比
我對可持續投資相當感興趣,但我 需要更多相關資訊。怎樣的投資才 算是可持續,回報又如何衡量?
沒有任何往績記錄或顯著成果 顯示這種投資策略有效。
儘管存有障礙,許多未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仍感興趣
目前未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中,四成人對於可持續投資感到非常有興趣。而不同國家/地區的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的興趣差異非常大:瑞士、巴西和阿聯酋投資者的興趣特別大,而在新加坡、中國香港和美國,興趣則小得多。
顧問在推動投資者持有可持續投資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例如九成投資者表示顧問對他們的可持續投資决策影響重大,其次是家人和朋友。
許多尚未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對於可持續投資非常感興趣
未持有可持續投資的投資者對可持續投資表現出高度興趣的百分比
顧問是影響可持續投資的重要因素
我有興趣,但傾向由顧問來為我進 行投資。他們會為投資者爭取最佳 回報。
我喜歡可持續投資的概念,但是不 知道該從何入手。
聚焦 世代
如果您想瞭解更多
關於本調查報告
瑞銀財富管理為全球富有客戶、機構和企業提供投資諮詢服務和解決方案。我們在研究方面擁有領先的實力,定期對全球的投資者進行調查,以了解他們的需要、目標和憂慮。自2012年以來,《瑞銀投資者觀察》報告追蹤、分析和報告高淨值投資者的觀點。
《瑞銀投資者觀察》的調查涵蓋各類主題,包括:
- 整體金融市場情緒
- 經濟前景和憂慮
- 個人目標和憂慮
- 年老和退休等重大議題
在最新一期的《瑞銀投資者觀察》報告中, 我們訪問了超過 5,300 位高淨值投資者(擁有100萬美元或以上的可投資資產)。受訪者來自全球十個市場: 巴西、中國、德國、香港、意大利、新加坡、瑞士、阿聯酋、英國及美國。調查於 2018 年 6 月至 2018 年 8 月間進行。